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金融消费者必须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
2020-03-12 04:52 编辑:郭双双【来源:转自网络】

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既获得技术进步的红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近年来,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均在不断延伸。与姓名、职业、通讯记录、家庭住址等传统信息相较,如今,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等数据日益重要,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应用日益广泛,相关信息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比如,当人们积极拥抱人脸识别技术、享受着“刷脸”带来的便利时,不久前一则17万“人脸数据”在某网络商城公开售卖的消息,就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另据媒体报道,即便是拍照时比“剪刀手”,也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指纹信息。

 

 

个人信息都包括什么?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户等。

 

那么,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什么呢?缴费单据信息可能被利用。缴纳水电费的单据包含姓名、地址等信息,大家应妥善处理这些单据,在丢弃之前涂抹掉个人信息,以防被他人利用。身份证复印件可能被盗用,需要留意的是,多余复印件要收好,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备注使用范围,不然可能被别人冒用办理银行开户等业务。填写调查问卷可能泄露真实信息。街头或网络上的调查问卷,往往需要大家填写真实姓名、住址、职业等信息,无形中窃取了用户信息,因此参与问卷调查时尽量模糊个人真实信息。朋友圈晒照可能暴露行程。不少网友习惯在朋友圈晒照,不自觉中曝光了个人行程、登机牌、火车票等信息,提醒大家晒照时对图片中隐含的信息进行遮挡或打码。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大家在使用过程中都保存了众多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带来很大麻烦,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四点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一是连接风险WiFi热点。不少人在出门时习惯连接公共WiFi,却忽视了虚假WiFi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风险。如果想要蹭WiFi一定要使用安全软件,对身边风险WiFi进行识别。其二是病毒APP后台窃取信息。用户有时会从手机论坛下载应用,不小心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导致信息泄露。因此,用户下载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或者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窃取隐私类等风险软件。

 

 

手机号注册易暴露社交关系。很多用户在注册各类网站账户时,都习惯使用手机号注册。这也让“有心人”通过手机号就轻松查到其社会关系、网络账户等。在防范方面,用户不仅要避免使用手机号注册,并定期修改密码,同时在手机被频繁的短信和电话骚扰时,可以借助安全软件进行拦截,免除后顾之忧。还有旧手机信息泄露。人们在淘汰手机时要使用专业的清理工具对资料进行删除。

『打印』 『关闭本页』